您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集粹

李白吟月诗——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7日 10:51      点击量:197

李白吟月诗

---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提要]李白爱月。李白的咏月诗表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精神。李白咏月诗具有重大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爱月  咏月诗  人与自然  和谐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寻李白》,高度概括了李白诗的特色。酒﹑月﹑剑是李白诗的三个关键字。李白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300多首。也就是说他每写三首诗,就有一首涉及到月。李白诗中的月亮有:明月、朗月、皎月、素月、皓月、白月、弯月、半月、薄月、清月、晓月、寒月、山月、海月、星月、云月、风月、花月、沙月、湖月、松月、冰月、水中月、青天月、石上月这些月意象的形、色、义各不相同其中有很多属于李白的独创

李白少年时就爱月亮。在李白家乡的民间传说中就有李白爱月的故事,还有几处遗迹,如月爱寺。《彰明县志》载:  “月爱寺在县西十五里,《通志》载有七星井,唐时凿,覆以七孔石,月光下照,如众星抱月,世传李白游此赏月故名。” 相传李白在匡山读书时,来去都要经过距青莲约7公里的河西乡,大路边有黄连树二根,树下有一口古井,人们常在此歇息乘凉,取水解渴,晚上赏月。李白经过此处时也在此赏月,后人为怀念李白的 才华和人品,就在此处修寺庙,取名“月爱寺”就是“李白爱月,月爱李白”的意思。现在月爱寺已经重建,内供奉李白像。

李白最早写的一首诗《萤火虫》中就有月亮,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好作月边星。

这首诗在一般的诗集中都未收集,而在英国翟理斯教授编的《汉诗英译》中却收了李白的这首诗,诗后注明:“李白十岁时即席作。”这与青莲民间传说相符,李白十岁时随父参加友人宴会,大家要考一下这位神童的诗才,命题作诗,即席吟得《萤火虫》,诗中表现了童年李白天真地幻想要到天边去陪伴明月。

少年李白写月亮的还有《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咏诗。”

   《雨后望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李白离开故乡时写《峨嵋山月歌》也是写月亮。离开故乡以后思念故乡也是写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的传奇人生中,始终是以月为最亲密的朋友。无论他在心情舒畅时,或是满怀悲愤时,都是将月亮作为他的倾诉对象。他的死传说是醉后下水捉月坠江、乘鲸奔月而去。李白给子女取名也忘不了月亮,他的长子伯禽生下来时取的小名就叫明月奴”,女儿名平阳,也有月亮的意思。他的胞妹也取名月圆由此可见李白对月的热爱是何等的深切。古代诗人写月亮的不少,谁也未李白这样对月亮深厚的感情,写岀的这么,这么有特色的月亮。

李白的咏月诗表现岀的李白精神是什么呢?我以为最主要的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精神。19805月,新西兰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先生在李白故里题词:“到李白少年时代的故乡来,看一看保存完好的旧日文献,可以体会一下他的伟大精神。对全世界青年来说,李白的精神告诉他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这种精神往往被泯没。”他指出李白的精神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和谐一体的。李白出生于江油青莲乡,读书于大匡山,访道于戴天山、窦圌山,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色十分幽美,而且道风又很盛。自然美和道教的自然崇拜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以自己的身心去拥抱自然,把自己融合于自然之中,成为自然一部分。

大自然有日月星辰、高山大川、树木花草、飞禽走兽,这些李白都爱,而其中最爱的是月,写得最多的还是月。李白心目中的月透明纯洁超脱喧嚣尘世,未受污染的世界,是返归天人和谐真美境界,也是理想的象征。为抒写宏伟志, 慷慨高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谢朓楼饯别》)他希望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当他的理想无法实现,污浊的现实使他苦恼愤懑时,他邀请月亮与他一起共饮、同舞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皎洁的明月成了诗人患难与共的知心朋友,与之永结无情之游。他经常沉醉在光之中,忘却苦闷,《独酌》中写道:“落日不尽欢,恐为秋所侵,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清风寻空来,碧松与共吟,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是清风明月 驱走了他的忧愁,安慰着他那一颗孤寂破碎的心。在《友人会宿》中有: “良宵宜清淡,皓月未能寝,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在《杂题》中有:“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衿袖,疑如濯魄于冰壶也。”这里的冰壶指明月,李白把自己的身心与明月,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达到了天人高度和谐。   在李白的意识里有物我泯一的根基,所以在描写明月时,不是客观的描写,也不仅仅是一般的“情景交融”,而是把自己的身心融入明月之中,月中有我,我中有月,人与明月情感相通,浑为一体,分不开主客观关系。李白吟月诗中有乘月、揽月、邀月、问月弄月、玩月、泛月、醉月、步月、踏月、寄月、赊月宿月捉月……明月可乘,可揽,,可以邀请的朋友。月亮也是他旅游的伙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月亮可以解除忧愁,“我寄愁心与明月。”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将自己的强烈的感情生命注入了明月之中,付予了它们灵魂和生命。总之,李白的咏月诗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数千年来无数哲人思考过的问题。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因而对自然采取崇拜甚至畏惧的态度。我囯古代的思想家们都认为人与自然能够统一,应当和谐相处。老子、庄子主张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循道而不贰。”主张遵循自然规律。李白诗歌则是以艺术形式表现这些思想,特别是道家的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在西方,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对财富的追求导致了对大自然的无限制掠夺。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认为

可以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日俱增,大片森林的砍伐,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加剧,工业废水废气排出,造成空气和水的污染,气候反常,这些不仅是西方国家存在,我囯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出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事。特别是“大跃进”时期,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在大炼钢铁,大肆砍伐森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幅度增长,而同时环境的严重污染,雾霾天气愈来愈多,要想看到青天明月成为一件难事。现在已经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如路易•艾黎指出的“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这种精神(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往往被泯没”才造成这样的严重后果。面临着全球性环境恶性化的严峻挑战,迫使世界各国重视自然与人的关系。在这样的时期,李白诗歌中体现出来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精神,特别具有重大的现代价值。

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提出,环境文化在国内外普遍发展,而且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环境文化就是指,在人类环境保护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毫无疑义,李白诗歌就是环境文化的精神成果,是教育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培养人们现代环境保护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的最好的教材。读了李白的诗,特别是吟月诗,会将你带到一个洁净、幽美、静谧,没有污染的世界。使人产生一种透明和空灵的纯洁感。李白诗歌中给人们展现出自然美也是一种共同美,可以超越时空界限,超越阶级,超越国界,为全人类所接受,将有利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的扭转。

(作者系绵阳师范学院教授  四川李白研究会名誉会长)